迎接互聯網+**浪潮 中國企業走向智能制造
在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系列政策“春風”下,中國制造業創發展正在迎來重大機遇,特別工業化和信息化(以下簡稱兩化)的深度融合,加速了中國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的步伐。在不久前,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主辦,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淄博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淄博高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承辦,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北自所)和山東萊茵科技設備有限公司協辦的“兩化深度融合—智慧工廠與智能制造主題交流會”(以下簡稱交流會)上,我們看到來自工信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山東省、區、市工信主管部門領導,以及來自各地的企業代表共同就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加速中國制造向中國“智”轉型展開了探討。
兩化深度融合
眾所周知,全球互聯網正掀起一輪創和變革的浪潮,大數據、云計算等應用取得重大突破,互聯網跨界融合趨勢明顯,對傳統產業帶來**性、顛覆性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智能制造為抓手,發展一代信息技術、優異裝備制造等興產業,**提升制造業產品、裝備、**、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應用水平,也成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入融合,正在形成的**方式以及經濟,而此次會議的目的是為進一步促進自主知識產權軟件產品在制造業兩化融合中的深度應用,充分交流以智能制造為抓手的互聯網與工業融合發展現狀、問題和趨勢,有效引導企業以創的理念推進兩化融合、推廣先進管理經驗、推動企業持續創,**提升行業、區域兩化融合水平,帶動傳統裝備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加快提升裝備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從產業政策來看,相關部門發布多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利好政策如中國制造2025等,這對于推動制造走向“智”造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從發展現狀來看,信息化的發展已經上升到的高度,信息化作用也越來越大,大力推動兩化融合,是制造業強大的關鍵。未來五年制造業要達到工業2.0,制造業2025要達到工業3.0,在2049實現工業4.0,為**個百年目標提供支撐。
“在的常態下,工業要加快轉型升級,而推動兩化融合是加快向智能制造轉型的關鍵?!?o:p>
回顧中國制造業或者工業的發展,雖然我們看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市場給與了制造業的發展機遇,但中國的制造業或者工業仍然存在許多的不足,這需要我們正面的去面對。 來自工信部兩化融合評估委員會專家、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專家蔣明煒在“一輪工業**與智能工廠”指出,改革開放36年,中國工業取得了舉世屬目的成就。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鋼鐵、煤炭占全球產量的一半,水泥占世界產量的60%,化纖產品、造船、汽車、家電….全球產量。載人航天、探月、深潛....躍身世界前列,但中國工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諸多矛盾。
1、自主創能力不強。一些關鍵裝備、核心和關鍵技術依賴進口,自主品牌缺乏,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2、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在國際產業鏈的分工中我們處于價值鏈的低端。高附加價值的的部分被發達把持資源環境難以支撐。中國粗鋼、水泥、煤炭產量世界,但GDP只占全球的9.5%。2012年中國能源消費量達到36億噸標煤,按照現有模式完成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顯然不現實。
3、投資、消費、出口比例失衡。長期以來,工業發展過度依靠投資拉動,“十一五”期間投資年均增長25.5%,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42.7萬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0.4%,造成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地方負債增加、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發展的風險和隱患突出。外貿依存度高達50-60%,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大,抗風險能力低。
4、產業布局有待優化。東中西部發展差距大, 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城市與鄉鎮 發展不平衡。如何優化資源配置有待研究。
5、成本快速上升。是隨著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燃料動力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中國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步削弱,亟待形成的競爭優勢。
6、管理模式、流程、制度落后。受近40年計劃經濟的影響,面向市場的采購、銷售模式改變了,但是企業內部的管理模式、流程、制度和型工業化不匹配。
7、兩化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設計智能化、管理現代化、決策科學化、制造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與發達比還有差距。
蔣明煒進一步指出,面對現狀,一輪的工業**將開啟,特別德國工業4.0、歐盟出臺的工業**戰略、美國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 協同制造等催生智能制造。特別是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模式。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打造一批網絡化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形成制造業網絡化產業生態體系。
制造企業邁向“智”造策略
蔣明煒還詳細的介紹企業應對智能制造的策略,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做好十三五戰略發展規劃,抓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這條主線,圍繞產品研發設計、經營管理、**制造、服務全價值鏈上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兩化融合的發展規劃,分期分批推進智能制造.
**、建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和評估體系。 圍繞組織、業務流程、技術、數字這四要素,建立兩化融合策劃、實施、評價、持續改進的一整套管理體系和評估體系。保障兩化融合順利進行并取得成效。
*三、智能制造也要進行投資效益分析。建設一個智能化的工廠是要花費大量資金的,必須進行投資效益分析。*先選擇那些質量、效益、安全、綜合效益好的環節實施智能化,不要盲目追求全盤自動化、智能化。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職業培訓。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加強工程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創的文化和環境,造就一批與企業戰略發展匹配的人才隊伍。
提到人才隊伍建設,可以看出德國工業4.0的概念的提出以及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都是面向未來競爭的智能制造之爭。其核心還是人才的競爭,在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及符合未來智能制造的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尤其在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方面,我們與德國還有巨大的差距,缺少大量懂智能制造基本理論,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技術人員,而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此方面又是短板,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現實需求差距較大,因此,重視職業教育,推動職業教育與從業資格協同互認,加快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建立行業和地方人才培養聯動基機制,以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為重點,培養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完善品牌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培訓架構和師資管理,以中上等品牌專業人才為重點,開展品牌專業人才培養工作。
而淄博中德現代工業智能制造技術公共實訓基地,引進美國、德國、日本等世界上先機制造強國關于智能制造創人才的培養方式,引進智能制造的有關設備的制造、操作、維護的標準,引進智能制造人才培訓方面專家,引進有關的智能制造實踐型人才培養的課程、評價標準等。真正起到能夠引進制造強國關于智能制造實踐創人才的培養方式、方法的橋梁,提升我國智能制造人才培養的水平。尤其重點引進德國實踐創型人才培養的方式、標準、課程體系等把科研和**、教學和科研結合的德國模式的引進為迎接一輪科技和產業**的到來,著眼于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支持的智能化**。
北自所專注于制造業信息化和管理咨詢,自1978年至今一直致力于企業管理軟件的開發、實施和管理咨詢,擁有優越的研究成果、精良的軟件產品、強有力的專業咨詢和服務隊伍以及高效系統的實施方法,在制造業擁有上百家企業的成功實施經驗,深諳制造業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現場實踐。作為專業的兩化融合應用國產軟件服務機構,北自所在制造業企業應用兩化融合的進程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會議現場來自北自所項目總監楊松發表了題為“制造業兩化融合解決方案——助力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精彩演講,為裝備制造業企業應用兩化融合,走向智能制造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完整的解決方案,支撐裝備制造業企業從“制造”走向“智造”。
楊松指出,兩化融合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突出特點,我們在實施兩化融合過程中如何結合智能制造,解決企業在推行智能制造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制造業企業,從智能制造的角度,從上到下可以分為四個層級:產品研發層、公司經營管理層、車間**制造層和過程設備控制層。而北自所自主研發的兩化融合解決方案——RS10,正在幫助制造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目前已經有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常德煙機等制造企業借助RS10邁向智能制造。
在兩化深度融合浪潮的**下,我們可以看到北自所將一如既往的積*響應號召,支撐兩化深度融合,引導中國企業走向智能制造,以更好的帶動傳統裝備制造業實現轉型升級,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整體水平及國際競爭力。
隨后,參會嘉賓前往北自所與山東萊茵公司共同建設的兩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公共服務示范平臺進行參觀,充分的交流并分享經驗。